中宏網北京2月11日電(記者 韓鵬飛)2025年新春伊始,我國在推動消費升級方麵展現出新的氣象。從國務院常務會議到居民消費的點滴變化,一係列有力舉措正重塑國內消費市場的格局。
政策激發民生消費活力
2月10日,國務院總理李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著重研究提振消費相關工作。會議指出,提振消費是擴大內需、做大做強國內大循環的重中之重。要切實轉變觀念,把提振消費擺到更加突出位置。去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從多方麵入手,大力支持居民增收,讓工資性收入合理增長的同時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
在消費領域的布局上要有針對性,聚焦潛力大、牽動性強的領域深挖潛力。這包括促進服務消費提質惠民,優化“一老一小”服務供給,支持便民服務消費、文體旅遊消費、冰雪消費、入境消費等;在大宗消費方麵推動更新升級,加大消費品以舊換新支持力度,滿足住房消費需求並延伸汽車消費鏈條;還要強化消費品牌引領,支持新型消費如“人工智能 + 消費”、健康消費等發展,打造消費新產品、新場景、新熱點。此外,實施優化消費環境三年行動,完善質量標準、信用約束、綜合治理、消費維權等製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營造放心的消費環境。
基層消費市場已經開始呈現出這些政策的積極影響。在2025年春節前夕的河北涿州君悅廣場小米之家的家電專賣店內,32歲的張燕手中那台陪伴她三年的舊手機,盡管承載著女兒學步、丈夫創業加班等珍貴記憶,但卡頓問題讓它成為“生活的絆腳石”。店員小李告知“現在換新機,國家能補貼15%”後,張燕心動了。她看中的小米14 Ultra原價6999元,在減去平台優惠和運營商套餐折扣後,售價降到5500元,再疊加15%的補貼,又節省了825元。按照“兩新”政策加力擴圍後的細則,手機、平板等數碼產品被納入“國補”範圍,單件最高補貼500元,而且消費者隻需線下完成舊機回收、新機選購和身份核驗三步,補貼資金就能直接抵扣貨款,張燕從進店到拿到新機不到半小時。
張燕的故事並非個例,春節期間全國掀起了數碼換機潮。僅1月28日-2月4日,手機等數碼產品以舊換新銷售額達141億元,占消費品換新總盤的45%,其中70%的訂單流向手機品類。國家發展改革委等相關部門精準把握消費脈搏,把補貼重點投向“高頻率、高情感附加值”的數碼產品,這一舉措通過補貼降低換機門檻,也促使產業鏈升級。業內專家稱這種“政策-產業-消費”的共振正在重構內需驅動的經濟邏輯。
在小米之家的櫃台另一側,店員小李的記事本記錄著當天第36單補貼申請。他注意到一個微妙變化,往年主推的“家電套餐”被“手機+平板+智能穿戴設備”的數碼全家桶替代。年輕人帶著父母來換機,教他們使用AI健康監測功能等現象也越來越常見。他說這話時,展台上的樣機循環播放著新機影像功能演示,鏡頭裏“天下第一州”牌樓上的燈火,與門店外的年味霓虹交織成一片。
數碼產品購新補貼力度不減
正月初三的北京西單大街,華為旗艦店內人聲鼎沸。28歲的平麵設計員李子航盯著展台上最新款的MatePad Pro 13.2英寸靈動款,心裏暗自盤算著,“原價6999元,舊平板抵扣800元,疊加15%補貼再減1048元,實際支付5151元……”這個數字讓他有些恍惚——兩個月前,這款搭載星閃手寫筆和柔性OLED屏幕的生產力工具還隻是他設計稿中的“夢中情板”。
折扣如此大,讓李子航果斷下單買下這款心心念念的平板電腦。李子航的換新折射出商務部“數碼產品購新補貼”政策的精準發力。據商務部數據平台統計,1月20日0時至2月8日24時,全國有2009.2萬名消費者申請了2541.4萬件手機等數碼產品購新補貼,人均申請1.26台設備。中國銀聯監測數據,全國超6000家商戶通過銀聯參與手機等數碼產品購新補貼活動,產生補貼交易626.84萬筆,銷售金額約205.8億元。
“補貼直接激活了創意群體的換機需求。”店長陳薇指著實時銷售大屏介紹,搭載專業繪圖芯片和壓感手寫筆的機型成“爆款”,某品牌12.9英寸Pro款庫存三天售罄。第三方數據顯示,春節前一周平板銷售額環比激增58%,其中配備AI筆記整理、跨設備協同功能的機型占比超七成。
李子航在“華為商城”提交舊平板序列號時,商務部構建的全鏈條風控係統即刻啟動。該係統整合運營商、支付平台、物流等9個數據源,對設備回收真實性、用戶身份合法性進行毫秒級校驗。在李子航完成支付的瞬間,係統已核驗其舊平板激活時長超兩年、回收估價符合市場波動區間等5項關鍵指標。
本網記者致電京東物流客服了解到,在回收舊數碼產品時,每台補貼數碼設備都需“三重認證”。客戶須憑動態口令碼驗貨,同時數碼產品的開機激活數據實時回傳商務部數據庫。這套技術聯防機製成效顯著——政策實施20天,全國攔截異常交易申請8.7萬件,虛假交易率低於0.5%。
政策紅利不僅激發了消費端的熱情,也促進了產業端的研發升級,相關數碼設備研發企業加緊調試新一代OLED平板屏幕的生產。消費端需求升級激發企業研發速度,企業研發投入占比持續提升,這種信心也傳導至資本市場,2月以來,電子元件板塊漲幅超12%,主營業務為柔性屏供應的上市公司個股的股價屢創新高。
線下零售端,本網記者從北京豐台區一數碼產品賣場了解到,門店平板類數碼產品銷售額在春節期間同比增長了70%多,連帶鍵盤、手寫筆等配件銷售也有較大的提升。購買數碼設備的消費者平均選購2.4件周邊產品,客單價從2800元躍升至4600元。在馬連道街區,二手設備回收商張先生的日均收機量從30台飆升到120台,“以舊換新政策讓閑置設備流轉效率提升4倍”。
隨著政策進入深化階段,商務部透露將於3月推出升級舉措,擴大補貼覆蓋至教育類APP會員服務,試點“跨品牌折價通用”。對於從事創意工作的消費者而言,這意味更多可能,今年若能疊加創意設計方麵的補貼,換機動力會更足。
傳統製造業平添“綠色動能”
1月19日,蘇州市的吳女士帶著孩子來到蘇州工業園區三一重工智能製造車間,近距離感受智能製造的魅力。車間內50台新型電弧焊機器人正精準焊接風電設備部件。這些搭載能耗監測係統的設備,較傳統機型節能40%。2024年,兩新政策在各地落實落地,一場以綠色轉型為底色的高質量發展浪潮正席卷全國。
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央財政安排15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帶動工業、交通、民生等領域實施設備更新項目超4600個。在江蘇,徐工集團通過補貼置換2000台工程機械,年節約用電2.1億千瓦ⷦ;在四川,成自宜高鐵全線啟用智能檢測設備,軌道鋪設效率提升35%。政策組合拳下,全國重點領域設備更新總量突破2000萬台(套),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猛增15.7%,對投資增長貢獻率近七成。
“設備更新不是簡單替換,而是產業能級的躍升。”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專家指出,政策精準錨定“高耗能、高排放、高風險”設備,81項能效國標倒逼企業采用綠色技術。僅鋼鐵行業通過電弧爐升級,噸鋼碳排放下降18%,年減排量相當於種植1.2億棵樹。
在北京朝陽大悅城家電賣場,市民周宇健正辦理空調以舊換新:“一級能效機補貼後比三級能效機還便宜800元。”這背後是1500億元特別國債對消費端的強力撬動——2024年汽車、家電等大宗消費突破1.3萬億元,社零增速回升至3.5%。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逼近50%,1級能效家電占比超90%,綠色消費已成主流。
政策創新更催生新業態,海爾智家推出“碳積分”係統,舊家電回收可折抵新購優惠;比亞迪搭建電池銀行,實現動力電池全生命周期管理。商務部監測顯示,智能家居設備銷量同比增長82%,帶動家裝消費鏈條延伸,形成萬億級新市場。
在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園,剛投用的自動化拆解線上,機械臂90秒分解一台冰箱,銅鋁回收率達98%。“規範化拆解讓資源‘顆粒歸倉’。”園區負責人介紹,2024年全國新增1.1萬個智能回收箱,廢舊家電回收量突破63萬噸,資源循環產業規模突破5萬億元。
政策設計兼顧堵與疏,2024年10月成立的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是一家新組建的中央企業,將專門從事資源循環利用,承擔打造全國性、功能性資源回收再利用平台的重要任務。該企業將同步設立多家專業化子公司,業務涵蓋線下資源回收網絡建設和廢鋼回收、電子產品等耐用消費品回收和以舊換新、新能源汽車和電動自行車廢舊電池業務、退役風電和光伏設備回收、廢有色金屬回收以及廢塑料回收加工等,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作用,帶動扶持行業內其他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健康運營,引領行業規範有序發展。
為促進“兩新”政策惠及更多民營企業,稅務部門推行“反向開票”製度,讓個體回收者享受稅收優惠。環境部強化“散亂汙”作坊整治,重點流域拆解汙染下降70%。
“從製造到智造,標準是轉型標尺。”市場監管總局負責人表示,294項關鍵國標構建起“兩新”政策硬支撐。在杭州西奧電梯工廠,新國標推動電梯物聯網模塊成標配,故障響應縮至15分鍾;格力電器應用空調新能效標準,產品海外認證通過率提升40%。
節能減碳方麵,據統計,“兩新”政策實施以來,已形成節能量約2800萬噸標準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7300萬噸。這組數據印證著“兩新”政策的“含綠量”與“含金量”同步提升。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報告所言,“兩新”政策不僅激活當下,更在培育未來——當設備更新遇上數字經濟,當綠色消費碰撞技術創新,中國經濟的韌性活力正在積聚迸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