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大城市住宅均價19個月來首次同比下跌 ...
作者:靖海安瀾
6月17日,台灣地區空軍發布消息稱:當天有7架解放軍軍機進入台灣所謂“西南防空識別區”,7架軍機中包括1架運8遠程電子幹擾機、2架殲-16戰鬥機和4架殲-7戰鬥機。運8電子幹擾機和殲-16戰機出現在繞台飛行任務中很容易讓人理解,但殲-7戰機的出現卻十分讓人費解。畢竟,對廣大網友來說,在早已習慣了殲-20、殲-16、殲-11和殲-10這些先進戰機頻頻露麵的情況下,殲-7這種看上去落後於時代的戰機突然出現,還是很讓人驚訝的。
▲台灣地區空軍發布的消息
殲-7是中國於上世紀60年代對蘇聯的米格-21F-13戰鬥機進行仿製國產化的產物。同米格-21戰機一樣,殲-7的主要任務是國土防空和奪取戰場前線製空權。屬於典型的第二代戰鬥機。殲-7戰機著重突出高空高速能,最大飛行速度達2.02馬赫,升限18000米,作戰半徑600公裏,裝備1門23mm雙管航炮,機身和機翼共有5個外掛點,可用於外掛導彈、炸彈、火箭彈等武器。同時,殲-7還具有低成本、高效率和使用維護簡單等特點,這也讓殲-7成為中國最成功的出口戰機,並經受了實戰的考驗。
▲殲-7的原型,蘇聯米格-21F-13戰機
殲-7戰機的生產從上世紀60年代一直持續到新世紀,途中經曆多次技術改進升級,因此,殲-7戰機也衍生出了龐大的家族。殲-7I是中國第一次對殲-7進行改進,不過也隻是在基本型殲-7的基礎上進行了有限的技術改進升級,提升了殲-7的空戰格鬥能,並且可以攜帶霹靂-2空空導彈。
▲殲-7I戰機與霹靂-2空空導彈
殲-7II(也稱殲-7B),由於我國航空技術水平的發展,殲-7II也成為殲-7家族中具有裏程碑意義的型號。除了新一代航電設備,殲-7II換裝了FWP-7B型渦噴發動機,動力獲得了顯著提升,同時油耗也降低了2%,再加上重新設計的郵箱,殲-7II的作戰半徑獲得一定的提升。此外,殲-7II還換裝了更可靠的HTY-2型火箭彈射座椅和後拋式座艙蓋,取代了原有的整體帶離式彈射座椅,極大提高了飛行員跳傘時的安全。
▲埃及空軍裝備的殲-7B戰機
殲-7III(也稱殲-7C),這是在對從埃及獲得的米格-21MF戰機進行考察測繪後進行的對殲-7的改進型號。殲-7III換裝了FWP-13渦噴發動機和最新的具備全天候攔截能力的截擊雷達,對殲-6大小的空中目標最大探測距離達到28千米。不過,此時時間已經來到1987年,空軍已經對殲-7III沒有了興趣,1990年,殲-7III才首飛成功,並於1995年正式定型,但此時蘇-27戰機的引進,讓空軍更加覺得殲-7III能落後,沒法再滿足現在及未來戰場需求。
▲殲-7C型戰機
與此同時,航空工業還在殲-7B戰機身上進行了深度技術改進,換裝了意大利馬可尼公司的新型火控雷達、綜合平視顯示器和大氣數據計算機等,這一型號被命名為殲-7M,不過殲-7M並未大量裝備部隊,僅起到技術驗證機的作用。
▲殲-7M型戰機
殲-7E,經過殲-7M型的技術驗證,重新設計了殲-7的機翼,將三角翼改為雙三角翼設計,這一改進對殲-7的空中機動的提升遠遠超出預期,也讓殲-7E有了“小F-16”的稱號。同時,殲-7E還換裝了國產平視顯示器、新型航電係統等設備,具備較強的空戰格鬥能力。不過,殲-7E還是未裝備火控雷達,僅裝備了雷達測距器,空中探測能力仍是不足。
▲殲-7E型戰機
殲-7G,這是在殲-7E的基礎上,換裝了國產小型平麵縫隙陣列火控雷達、改進機載航電設備的型號。此時由於殲-10戰機已經研發成功,殲-7G獲得了部分殲-10戰機的技術下沉。航電設備已經具備部分第三代戰機的技術水平,比如頭盔瞄準器等。這也是殲-7家族最強型號。
▲殲-7G型戰機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