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葛愛峰 見習記者 齊萌 深圳攝影報道
“能賺錢嗎?”聽到《華夏時報》記者的這個問題時,深圳水貝某培育鑽石門店資深銷售小劉(化名)沉默許久,回答道:“難說,有人賺錢,有人賠錢,相對而言,線下比線上渠道賺錢。某個培育鑽石品牌一直做不起來,另一著名培育鑽石品牌商上個月線上渠道賠了1個億,但線下還可以,昨天鄭州又有一家門店開業了。”
實際上,1953年通用公司首次用高溫高壓法生產出了培育鑽石,20世紀60年代開始CVD法培育鑽石也已問世。培育鑽石很早就在實驗室層麵獲得了獲得技術突破,但真正到消費端培育鑽石滲透率快速提升也是2019-2020年才啟動的事情。
近期,“培育鑽石”異軍突起,二級市場上相關概念股持續走高又突降,引來外界的廣泛關注。目前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培育鑽石生產國,但我國培育鑽石銷售滲透率低於世界水平。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上遊培育鑽石原石製造毛利率為60%至80%,中遊打磨加工毛利率為10%為15%,下遊零售端毛利率為60%至70%。
對此,小劉反駁道:“我們上遊廠家的利潤確實可以達到60%-70%,但終端零售由零售商自己定價,利潤大部分在30%-100%,30%居多,主要看門店品牌定位。某著名培育鑽石品牌的某門店上個月線下銷售額為50萬人民幣,利潤達25萬人民幣。”
價格相差約14倍
8月2日,當《華夏時報》記者走訪中國珠寶批發零售聚集地深圳水貝時,發現與天然鑽石、彩金等其他珠寶類門店相比,培育鑽石門店十分罕見。在水貝國際珠寶交易中心內部及外圍,記者僅發現兩家培育鑽石門店,在水貝萬山珠寶商業中心又見一家門店。但門店顧客也相對稀少,培育鑽石在水貝貌似備受“冷落”。
當記者問詢水貝萬山珠寶商業中心保安培育鑽石門店分布情況時,該保安搖搖頭表示:“培育鑽不好賣呀,所以店少。”
據記者了解,深圳水貝培育鑽石產業鏈的上遊廠商均在河南,中遊加工廠大部分在印度,小部分在國內,水貝培育鑽批發零售商為下遊零售端口。同時,培育鑽石顏色除了有透明色外,還有黃色和藍色。
《華夏時報》記者在某培育鑽石門店看到有黃色培育鑽,“這個不是改色的,都是天然原料,實驗室培育的,顏色越深,品質越好。”資深銷售小劉表示。而且,培育鑽石和天然鑽石同樣適用4C標準,根據GIA、IGI、NGTC鑒定結果進行定價。
“現在裸鑽的批發價按照標簽價的二五折算,一件可批,今天剛剛降價7%-8%左右,你再加一個簡單的18K戒托1000多元,有證書的比沒證書的貴1000-2000塊錢。”水貝某培育鑽石銷售小林(化名)對本報記者表示。
但針對目前培育鑽價格下調,小劉指出:“那都是中間商,也就是零售批發商自己調價的,我們上遊河南的廠商從2019年起就沒有漲價降價過。”
“通常,1-3月是培育鑽石的市場高峰期,4-6月是低峰期,6-8月是平淡期,9-10月是黃金期,10-12月還可以。”小劉補充道。
培育鑽石裸鑽培育鑽石成品據記者了解,對於批發商而言,培育鑽石珠寶批發商環節大多是按批采購,按顆出售。在高品相裸鑽稀缺的背景下,對開發商的資金和資源要求較高,在珠寶商批發環節,大多是根據品相,一批一批采購,而賣給下遊則是一顆一顆賣,終端價格是和天然鑽石價格錨定的消費者心裏價位。而多數批發商為節省成本,多購買無證書的培育鑽石,再自行送到相關檢測部門進行檢測。
“你如果批發的話,可以買不帶證書的,自己去GIA做證書,350一張。”小劉說。
實際上,一般人很難用肉眼分辨出人造鑽石與天然鑽石的區別,但因為心理原因,有大量的鑽石消費者認為培育鑽石不是“真正的鑽石”。因此,很多人寧願花大價錢去買天然鑽石,也不願意花更少的錢去買培育鑽石,這是因為他們內心深處覺得“培育鑽石是廉價品”,這會讓他們的愛情打折扣。
對此,小劉對本報記者表示,憑借她多年培育鑽的銷售經驗,她發現文化水平越高、年齡越小的顧客對培育鑽的接受度越好,“上午還有一個哈工大的教授定製了培育鑽作為結婚紀念日的禮物。”小劉說道。
同時,另一培育鑽石門店銷售小羅(化名)對本報記者表示,“大部分顧客第一次到店都是先了解情況、加微信,之後經過查資料或者心理鬥爭,半個月後才來定製購買。”
同時,記者了解到,不少線上培育鑽石購買渠道,亂象頻發,以次充好、用莫桑鑽冒充及證書作假情況時有發生。“個人買家認準有證書的培育鑽石。通過14倍鏡可以看到培育鑽的腰部的編號,可以對應證書裏的編號,同時,在相關檢測網站進行編號核對,這樣可以防止培育鑽石證書造假的情況的出現。”
定價錨定天然鑽石,上中遊產業鏈持續擴張
天然鑽石具有稀缺性,成本高於培育鑽石,因此在各方麵屬性相同時,培育鑽石的價格競爭力優勢明顯。
然而,培育鑽石定價錨定天然鑽石,是由需求錨定而非成本錨定,價格是渠道商、品牌商和消費者多方博弈的結果。
據了解,2016年培育鑽石的批發價格為天然鑽石的70%,零售價格為天然鑽石的80%,但這個價格其實屬於有價無市的情況,消費者並沒有接受這個價格。直到2018年批發價格開始降到天然鑽石的20%,零售價格降到天然鑽石的50%,上遊生產工藝和技術進步下,傳導到下遊零售端,2018-2020年批發價格比例維持穩定,培育鑽石零售價格在2020年降到了天然鑽石的35%,達到了消費者的心理價位閾值,才迎來了需求的快速增長。
目前,1克拉品質好的培育鑽石裸鑽價格為4600元-6500元左右,而1克拉品質稍好的天然鑽石裸鑽在70000元-80000元左右,價格相差約14倍。
如今,培育鑽石處於快速崛起的重要窗口期,其產業鏈主要分為上遊毛坯鑽生產商、中遊切割加工商和下遊零售商。
在上遊生產端,毛胚鑽生產行業具有進入門檻高、競爭相對小、利潤空間大的特點。由於毛坯鑽生產行業對企業的研發實力、工藝水平和質量控製能力要求都遠高於一般人造金剛石企業,因此行業進入門檻較高,競爭相對較小。同時,據未來智庫發布的《培育鑽石行業研究報告》稱,上遊毛胚鑽生產商的大致平均毛利率水平近兩年在60%左右。
其中,毛胚鑽石培育的方式可分為高溫高壓(HTHP)和化學氣相沉積法(CVD)。高溫高壓法(HTHP)培育速度快,在 1-5ct 培育鑽石合成方麵具有明顯優勢,多用於工業;化學氣相沉積法(CVD)合成的培育鑽石純淨度高,較適宜 5ct 以上培育鑽石合成。兩種方法側重於不同類型的產品,不構成替代關係。同時,培育鑽石的原料為石墨粉及金屬觸媒粉,石墨粉投入產出比、金屬觸媒粉耗用量占培育鑽石產量的比例基本在 2%-10%之間波動,直接材料在培育鑽石成本中占比也僅為 1%-2%,主要成本為製造費。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培育鑽石產量達到 300 萬克拉,上遊毛胚鑽石生產大多由中國公司完成。而河南省產量又占到了國內總產量的 80%,在我國河南省鄭州市、許昌市、南陽市、商丘市等地形成了一個集人造金剛石產品研發、大規模生產和銷售於一體的金剛石產業集群,湧現出中南鑽石、黃河旋風、豫金剛石、力量鑽石等一批知名的金剛石生產企業,河南省人造金剛石產業鏈完整、配套齊全,具有明顯的地域優勢。而培育鑽石是人造金剛石單晶中質優、粒大、可以用於製作首飾的寶石級人造金剛石單晶,因此隨著培育鑽石合成技術不斷提高,培育鑽石已成為人造金剛石行業最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針對上遊廠商擴張情況,締凡鑽石公司副總楊帆對《華夏時報》記者指出:“盡管上遊廠商在擴張產能,但是零售的價格一直相對穩定,很大的原因是整體的培育鑽石市場占比仍然很小。”
同時,北京太穀科技聯合創始人鄒博也對本報記者表示:“上遊廠商一部分產能的確會轉化為珠寶級培育鑽石,如果沒有良性的市場氛圍,容易出現混亂的局麵,結果可能是很多小廠轉行或倒閉。”
在中遊切割端,培育鑽石與天然鑽石共用切磨產業鏈資源,印度為全球培育鑽石切磨中心。然而培育鑽石則相當高比率在中國生產,因此大顆粒培育鑽石毛坯被留在中國切磨,中小顆粒的毛坯則出口至印度進行加工。
市場規模有望超200億元?
事實上,今年以來培育鑽石行業延續了去年高景氣度,在此背景下,上遊生產企業積極擴產,下遊消費端相關珠寶公司加速入場,以周生生、潮宏基等為代表的珠寶品牌加快布局培育鑽石零售端。同時獨立培育鑽石品牌也競相出現,如小白光、凱麗希CARAXY等,並且出現非品牌類的培育鑽石批發零售商家。不過,在培育鑽石老牌生產企業以及新銳珠寶企業積極布局培育鑽石零售業務的同時,卻少見傳統珠寶商六福珠寶、周大生等老牌珠寶首飾企業的身影。
對此,楊帆表示:“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培育鑽石生產國,但我國培育鑽石銷售滲透率低於世界水平,這是由於我國長期的工業發展,在培育鑽石的製造環節擁有巨大的規模優勢。但全球的培育鑽石的終端需求主要來自北美市場,且供不應求,加上國內的傳統珠寶商對於將培育鑽石相對謹慎,所以,暫時還沒有出現在國內零售市場的快速擴張。”
“傳統的珠寶企業並非抵製培育鑽石,而是處於自身的品牌定位而決定了大部分品牌都不會將培育鑽石與天然鑽石混合在同一門店內銷售。”楊帆進一步補充道。
同時,六福集團執行董事兼副行政總裁黃蘭詩也對本報記者表示:“天然鑽石與培育鑽石是兩個迥然不同的細分市場,消費者對天然鑽石及培育鑽石各有需求,加上中產階層對鑽石的喜愛、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依然不減,而鑽石以消費屬性為主,在後疫情期,在高端消費複蘇的帶動下,鑽石消費開始反彈,鑽石銷售市場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相信無論天然鑽石抑或培育鑽石的市場規模將會繼續擴大。我們會繼續密切關注培育鑽石的最新發展。”
針對培育鑽石未來發展情況,黃蘭詩認為:“培育鑽石可無限製數量地生產,保值能力及升值潛力均不及天然鑽石。”
同時,銷售小羅也認為,培育鑽石是可量化的,與天然鑽石不同,沒有稀缺性,之後隨著技術發展而成本變低,今後的價格隻會越來越低。
“隨著新一代年輕的消費者成為珠寶消費的主力群體,同時在持續的市場教育之下,他們會逐步接納並認同培育鑽石的情感價值,這將為培育鑽石行業帶來巨大的上升空間。但培育鑽石相比之下仍然是一個全新的產品,在短時間內,還不能夠完全取代或者是成為天然鑽石的競爭產品。”楊帆表示。
然而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卻對市場前景表示肯定,“由於價格優勢,整個市場上培育鑽石其實有著相當大的市場空間。從長期市場發展的角度來看,培育鑽石的整體市場的廣度和空間,可能並不像新能源汽車那麽廣泛,但是不得不說培育鑽石是當前中國少數擁有技術優勢又有比較好的市場發展前景的領域。”
同時,鄒博指出,培育鑽石發展的瓶頸在於供應鏈良性整合、認證體係和產品設計上。“首先,供應鏈應良性整合,而不是相互打價格戰導致內卷;其次是建立培育鑽石的認證體係,目前培育鑽石的證書能普遍得到市場認可的是國外的IGI和GIA證書,但近期印度IGI證書流入市場的事件告訴我們,盲目的相信國外證書不如看看我們國內的NGTC證書;第三是在產品設計上,應該從天然鑽石刻板的‘稀有’屬性中解放出來,通過優秀的珠寶設計來呈現鑽石的美麗與優雅。”
但實際上,培育鑽石除了可以製成各類鑽石飾品外,還可用於製造激光器、雷達等精密儀器,甚至在物理研究中也可以進行運用。因此,培育鑽石降低了鑽石的價格,對於工業、科研中的應用也是非常有利的。有研報表示,未來2023 年培育鑽石生產市場規模有望超200億元。
文章轉載自:新浪新聞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