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詞條概要
羅貫中,中國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14歲時隨當時的著名學者趙寶豐學習;1370年創作了《三國演義》十二卷;明洪武14年寫出了《三遂平妖傳》。
人物簡介
羅貫中生於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時代。作為與“倡優”、“妓藝”為伍的戲曲平話作家,當時被視為勾欄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為他寫經作傳。唯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無名氏編著的一本小冊子《錄鬼簿續編》,上寫:“羅貫中,祖籍山西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餘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複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羅貫中一生著作頗豐,主要作品有:劇本《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說《隋唐兩朝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粉妝樓》、代表作《三國演義》(全名《三國誌通俗演義》)等。
|
|
生平經曆
羅貫中,元末明初生於山東東平縣羅莊村,這個目前大多數學者考究的籍貫。元代中期,由於滅宋戰爭的創傷逐漸平息,社會的經濟、文化重心也開始由北方轉移到了南方。南宋的故都杭州不僅成為人口雲集、商業發達的繁華城市,也成為戲劇演出和“說話”藝術發展的重要中心。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識分子、“書會材人”,如關漢卿、鄭光祖等人,都先後搬遷到了杭州一帶。身為小說兼雜劇作家的羅貫中,也必然受到這一社會潮流的影響,成為這類南遷作家中的一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這個稱號就寄寓著漫遊江湖、浪跡天涯的意味。大約在公元1345~1355年間,他來到了杭州。許多說話藝人在這裏說書,一些雜劇作家,也在這裏活動。羅貫中與誌同道合者為友。加上他對民間文學又極其喜愛,到了這裏,自然不願離開遠去。
約在公元1360~1363年間,“有誌圖王”的羅貫中來到了起事稱霸的張士誠那裏作客。但是,張士誠並不重視知識分子,也不聽取他們的意見。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九月,劉亮、魯淵等人紛紛離去,不久,羅貫中也離開了張士誠,再次北上,到至正二十六年,羅貫中又回到了杭州。《三國誌通俗演義》的寫作,當在該年以後。這時,他已是五十多歲的人了,對曆史、對人生都有了比較成熟的看法,完全具備了創作《三國誌通俗演義》的條件。到明太祖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羅貫中已寫了十二卷,之後卷數的寫作,是洪武四年以後的事了。
在羅貫中寫作《三國誌通俗演義》期間,施耐庵從蘇州遷移到興化,並在洪武三年逝世。為了紀念他的師友施耐庵,羅貫中在完成《三國誌通俗演義》之後,決定加工、增補施氏的《水滸傳》。成書於洪武四年至十年之間。在加工、增補《水滸傳》的同時,羅貫中繼續創作曆史演義係列作品。
羅貫中在創作完了這些作品以後,已是六十幾歲的老人了。他為了出版這些作品,於洪武十三年左右從杭州來到了福建,因為當時福建的建陽是出版業的中心之一。但是,羅貫中的這一目的未能實現。羅貫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麵的。他寫過樂府隱語和戲曲,但以小說成就為主。關於他的小說,《西湖遊覽誌餘》稱他“編撰小說數十種”,又相傳他寫過《十七史演義》。今存署名羅貫中的作品,除《三國誌通俗演義》外,還有《隋唐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遂平妖傳》。這些作品中《三國誌通俗演義》的成就最高。全書以宏大的結構描繪了三國時期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作品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反映了動亂時代人民的痛苦和對清明政治、對仁君的向往,體現了鮮明的“擁劉反曹”傾向。《三國誌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語言簡潔明快而又生動。它把曆史和文學自然結合,有現實的描繪,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羅貫中《三國誌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為嘉靖本,最為流行的本子是清代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說創作外,賈仲名《錄鬼簿續編》說他“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現存戲曲作品有《趙太祖龍虎風雲會》雜劇。雜劇的基本思想和《三國誌通俗演義》類似,描寫君臣之間的親密關係,並希望通過“正三綱、謹五常”來結束奸雄爭霸造成的悲慘局麵。
大約在公元1385~1388年間,羅貫中活了七十歲,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裏盧陵逝世。
籍貫考究
五種史書記載籍貫說法
楊立仁 羅貫中籍貫眾說解
羅貫中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三國演義》算上家喻戶曉。可是,對於他的生平,人們所知甚少。他是哪裏人,600年來眾說不一。明清以來,對羅貫中的籍貫主要歸有五種說法。
(一)《西湖遊覽誌餘》雲:錢塘羅貫中本者,南朝時人,編撰小說數十種。
(二)《續文獻通誌》雲:《水滸》羅貫中箸。字貫中,杭州人。
(三)《七修類稿》雲:《三國》、《宋江》二書乃杭州羅本貫中所編。
(四)《三國誌傳》萬曆本署,東原羅道本編次。
(五)《三遂平妖傳》署:東原羅貫中編撰。
(六)《水滸誌傳評林》署:中原貫中羅道本名卿父編輯。
(七)《水滸傳》署:中原羅貫中編輯。
(八)《說唐全傳》舊本署:廬陵羅本撰。
(九)《因樹屋書影》雲:《水滸傳》相傳為洪武初越人羅貫中作。
(十)《續錄鬼簿》雲: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餘為忘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複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以上列舉羅貫中籍貫問題十種書有記載,規類有五種說:杭州、廬陵、中原、東原、太原。
最受人關注的是杭州,東原、太原,三說為討論的焦點。
杭州說:理由是杭州地方學者趙寶峰的《趙寶峰文集》中所附(門人祭寶峰先生文)的名單中第十六位有個羅本的名字。杭人以此認為羅本是杭州人。筆者查閱了(門人祭寶峰先生文)中名單人員,其中慈溪當地人大多為學業者,還有東平、鄞縣、台和、鹹寧、溫州等地人,這些外地人有幾位是授業者,有注從寶峰學。羅本查無記。這裏的“門人”應該解為“寶峰生前的門客、友人,授業人”。不能單純將“門人”理解為是弟子。
該名單中羅本是什麽身份參加寶峰葬禮呢?
據說,羅貫中有誌圖王。一度投張士誠部下,建議張士誠聯合朱元璋,陳友諒等起義軍共同推翻元朝。
張士誠不聽忠言,於至正十七年投元,得元太尉之職。
傳說,羅貫中離開張士誠隱居浙江四明山。至正十七年(1357年)羅隱四明山,趙寶峰卒於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9年間正好羅貫中隱居四明山,時期期間於至正甲辰年(1364年)還與賈中明複會一次,複會地點雖然不知,證明羅貫中在隱居期間也還不時外出會友。可能,羅貫中返回四明山時,趙寶峰過世於是參加了葬禮,以友人身份去,按筆者考羅貫中生於1328年,那年他在38歲左右。
羅貫中隱居四明山為29歲。
羅貫中可能在至正14年(1354年)投張士誠,時年26歲左右。
傳說羅貫中在投張士誠前還參加過劉福通起義。
這些時間表明,羅貫中曾參加過許多地方的政治活動不能以其中的一個地方便認定其正式籍貫。杭州一說不能成立。
“東原”說其依據是,明嘉靖元年《三國演義》刻本序言中署“東原羅貫中”字樣。
“東原”說,出於明弘治六年庸愚子(蔣大器)先生,大器先生在河南浚縣當主薄時發現了羅貫中《三國演義》手抄本,於明弘治六年作序。嘉靖元年印刷本出世,流於社會。《三國演義》的問世引起了社會文學界的關注,人們隨著對作者羅貫中開始了研究。《三國演義》序中寫“東原羅貫中”山東人認為蔣大器是山東人,東原在山東省東平縣,便順理成章地推定羅貫中也是山東人了。可是,後來有學者找到依據認定蔣大器為浙江金華人,山東一說便失去了基本依據研究者動搖了羅貫中為山東東原人的說法。
有學者把羅貫中寫在《水滸傳》裏的陳文昭,東平官,也說成是趙寶峰的一個弟子陳文昭與羅貫中是同學,羅有意的為他家鄉安排上一個好官。
筆者並不這樣認為。《水滸傳》人物裏還有一個任原(太原人)。此人為元末明初武鄉縣人,明初當過戶部官。在武鄉縣留有碑文,縣誌有記。難道這也是羅貫中精心要安排醜化此人。
筆者認為,小說作者,編個故事需要人物去襯托故事,將腦子裏記有的現成人名,運用到小說裏是常有的事,談不上“精心”安排。
東原一說出自蔣大器手,還得從蔣大器在何地得《三國演義》說起。
蔣大器作《三國演義》序,時間為弘治甲寅年(1493年)。於嘉靖元年(1522年)年出版《三國演義》。寫序與出版相隔29年,可能蔣大器在弘治甲寅年還在任上,年齡大約在40歲左右。羅貫中死於永樂二年(1404年)年,與蔣作序時間隔89年。蔣出版《三國演義》時間為1522年,羅死後118年之久社會上也未發現過《三國演義》的轉抄本,600多年來也未聽說有人發現羅的轉抄本。可見,蔣發現羅手本為正本,沒有轉抄。地點可能在河南浚縣一代。元明時黃河由武涉東入江蘇由安東入海。河南黃河北,太行山東,包括濟南一一帶歸為東原,不能認定東原專指東平。蔣大器在東原這一帶得羅手本,便認為羅是東原一帶人,實際上他隻是猜想。
學術界評羅貫中寫說本是為說書匠人寫。從被社會公認的羅貫中所寫幾本小說看,確實是說本。我認為羅貫中寫說本不可能寫序言,因為說書匠人在說書時不會去說序言,聽者也不喜歡聽序言,聽的是小說的內容情節,也不可能關注作者是誰。從《三國演義》蔣大器作序言。《粉妝樓》竹溪山人作序言。《水滸傳》金聖歎,楊定作序。這些作序者離羅生前作書,以後幾百年,猜想成分占十成。可以這樣講,羅作書沒有作過序言,羅的作品序言是後人所為,造成了六百年來羅籍貫問題眾說不一。
蔣大器在東原一代發現了《三國演義》就把羅貫中作者定為東原人,這也不妥。《粉妝樓》是竹溪山人在廣陵發現。《續錄鬼薄》是鄭振鐸等學者在江蘇發現,《金瓶梅》是在介休發現的。而實際上小說的發現地和作者籍貫並不能簡單地劃個等號。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有個本族兄弟,名羅義(史有誌,家譜有誌)山西祁縣人。
在明初為小卒,有功升為胙城縣捕頭、後升為胙城縣縣令。建文帝初羅義寫奏章建議“周公扶成主”,入獄。燕王立帝,羅義出獄為世襲鴻廬寺卿。
羅貫中流落江湖,有可能找到族人羅義在胙城一代完成了《三國演義》等著作。
蔣大器1494年前在河南浚縣任主薄,胙城離河南浚縣相隔很近,他得到《三國演義》手本是合符情理的。也可能大器先生早聽說這部好書,有心求得。得書後整理出版,作序,他認為在東原一代得書,把作者歸為東原。形成的一說。
東原說不可信,不能成立。
太原說,來自《續錄鬼薄》作者無名氏,經考證,作者為賈仲明。
1931年,鄭振鐸等人發現“天一閣”收藏的《錄鬼簿續編》至今社會上還沒有再發現第二本,可能《錄鬼簿續編》為孤本。
賈仲明,有人考證是山東淄川人,寫《錄鬼簿續編》時間約在元至正甲辰年(1364年)以後至明永樂甲辰年(1424年)之間完成,他們見麵時,賈仲明本人隻知羅貫中有三部戲曲作品,還不知羅貫中完成了《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多本名箸。可見三部戲曲作品在複會前至正甲辰年前已完成。而《三國演義》等小說則是在至正甲辰年後所著。因而賈仲明在明永樂甲辰年(1424年)前沒有聽說或看到羅貫中著的小說作品。《錄鬼簿續編》沒有錄上。
賈仲明在《續鬼簿》提到,“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文中沒有提到“羅本”提到羅的性格、愛好、才華。“與餘為萬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賈與羅年令有差別,元未天下大亂,有誌之士紛紛投身社會欲建功創業,二人各行所愛。也可能是羅走入反元鬥爭中,賈在元朝管治的地區“各天一方”各人有各人不同政治的天地。“至正甲辰複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至正甲辰年(1364年)年,羅貫中返回故鄉二人複會(地點在何?)又見麵。“複會”可以解為還“返回”。1364年大約賈仲明為21歲,羅貫中31歲左右,1364年羅貫中可能探家與賈仲明複會。複會時間與賈成書1424年恰為60年,羅貫中該為91歲賈仲明還不敢認定羅死,而用“竟不知所終”懷疑的態度。
羅貫中於1357年離開張士誠,1364年與賈仲明複會,間隔七年時間,可能是在四明山完成了幾個戲曲作品。
羅貫中於1366年又出現在趙寶峰葬禮上,1364年複會,1366年參加葬禮二年時間南北千裏往來,除探親外還有什麽理由往來敵人與起義軍之間。
羅貫中與賈仲明複會地點。《錄鬼簿續編》有記,賈仲明山東淄川人,山西祁縣石佛窯村賈氏族人明初聽國家召喚,有幾戶移民山東,其中一戶遷往淄川。賈氏人講清朝中期山東淄川賈氏曾返石佛窯尋祖問根。賈仲明很有可能為賈氏山東淄川的移民,這樣他與羅複會地點即在祁縣城或祁縣石佛窯村。
張士誠起義於1352年,五年後於1357年投元。羅貫中於1357年離開張士誠,活動在方國珍起義軍地盤之內的四名山,他與方國珍素無過結,此地又不屬元管,可謂避難的好地方。羅貫中1364年歸鄉與賈仲明複會,於1366年趙慈溪縣參加了寶峰葬禮。
張士誠死於1367年,傳說,有位溫金氏偷出張士誠兩位公子,奔四明山交給羅貫中,1367年後羅離開四明山,領著張士誠兩個孩子奔走江湖避難。
1367年至1399年32年中羅貫中完成了《三國演義》等十幾部小說。有人說羅貫中是一個說書匠,筆者認為不是說書匠,是個為了求生活寫小說、劇本。
從羅貫中的作品在不同地點發現來分析,他曾走過許多地方,在各地留有足跡,從而造成對他籍貫有多種說法的原因之一。是一致的。當時,賈仲明提出“太原人”,太原範圍很大,是那洲、那縣人,賈仲明沒有提出。但是從羅氏最集中的河灣村所發現的家譜,神紙、護梁簽、墓穴、硯台、牌匾等,六大實證。可以說明羅貫中直屬當時歸太原管轄的祁縣。沉睡了六百年的羅貫中籍貫之謎終於告白於天下。羅貫中這位偉大的文學家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長眠了。[5]《新五代史·四夷附錄·黑水》。 [6]《新五代史·一行傳·石昂》。 [7]《新五代史·漢臣傳·劉銖》。 [8]《新五代史·雜傳·常思》。 [9]《新五代史·職方考》。 [10]《辭海·地理分冊(曆史地理)》,上海辭書出版社,1982年。 [11][14]《中國曆史地圖集》,中華地圖學社,1975年。 [12]《山西通誌·沿革譜》,中華書局,1990年。 [13]《山西通誌·疆域圖》,中華書局,1990年。 [16]《漢書·貨殖傳》。 [17]《晉書·列傳第二十七》。 [18]《新晉書·列傳第十七》。 [19]《舊唐書·列傳第六》。 [20]《北史·列傳第八》。 [21]《山西通誌·錄六之四·仕實錄四》,中華書局,1990年。 [24]楊立仁:《是誰在羅貫中研究中作偽--同孟繁仁先生商榷》。 [25][27]吳孫權:《也談簡化字的出現年代》,《光明日報》1997年9月16日第5版。 [26][28][29]何九盈等:《中國漢字文化大觀》,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30]王小梅:(老蔓纏鬆飽霜雪 瘦蛟出海拿虛空--讀〈陸遊自書詩〉卷》,《文物天地》2000年第4期。 [31][32]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等:《千唐誌齋》。 [34]孟繁仁等:《羅貫中故鄉紀行》,《太原日報》1991年8月28日第3版。 [35]蘇雙碧:《和胡繩交往二三事》,《光明日報》2000年11月24日第4版。
三國演義
基本簡介
全稱《三國誌通俗演義》
羅貫中在長期民間傳說,民間藝人創作的話本,戲曲的基礎上,依據陳壽寫的《三國誌》和裴鬆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學和經驗,才寫成部影響巨大的《三國誌通俗演義》。《三國演義》成書之後,又經後人多次增刪、整理,現在最流行的,是清朝康熙年間毛宗崗修改的本子。
《三國演義》講的曆史故事,是東漢末年,公元一八四年黃巾起義開始,到二八O年司馬氏統一中國為止。《三國演義》在描寫近一百年的曆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帝王階級對農民起義的殘酷鎮壓,而且揭露了他們之間各種政治、軍事和外交的激烈鬥爭。同時,也反映了當時人民遭受的種種苦難,以及他們反對分裂,要求統一的願望。
中心思想
“尊劉貶曹”是個偽命題
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成書幾百年來享有崇高之極的地位,沒有任何一部小說比得上,近三百年來,向來稱之為“第一才子書”,或“第一奇書”。這部在華人世界家喻戶曉的古典小說,婦孺皆知,影響之廣泛可謂空前絕後!其中包涵的思想精髓、社會萬象、智謀權變可謂博大精深,每一次品讀都有不同的感受,都有不一樣的收獲,這就是名著的力量,這就是文化的風采。然而就是這樣一部小說,幾百年來似乎還是沒有被人完全領悟,即使是資深的三國迷、曆史學家、文化巨匠,似乎也不能完全理解透徹,或者是其中的某些思想被嚴重庸俗化了。
幾乎所有的《三國演義》的讀者都有這樣一個共識――尊劉貶曹!就是尊崇劉備(蜀漢),貶低曹操(曹魏)!以劉備為漢室正統,以曹操為顛覆漢朝的亂臣賊子。他們認為這種思想成型於南宋時期。當時,南宋的統治階級軟弱無能,失去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苟安於半壁江山的現狀,情況與三國時期處於西南一隅的蜀漢有些類似。就尊作為漢室苗裔的劉備為先主,罵“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為國賊。在宋代就已成為有關三國的各種文藝作品的基調,羅貫中隻是順應廣大民眾的意願,繼承了這種傾向。這是普遍的對《三國演義》的思想認識!
其實,這種思想是荒謬的!
首先,羅貫中之所以“尊劉”,並非簡單地因為劉備姓劉(劉表、劉璋也是漢室宗親,而且家世比劉備顯赫得多,卻每每遭到貶抑和嘲笑;漢桓帝、漢靈帝這兩個姓劉的皇帝,更是作者鞭撻的對象),而是由於劉備集團一開始就提出“上報國家,下安黎庶”的口號,為恢複漢家的一統天下而不屈奮鬥,不懈努力,被宋元以來具有民族思想的廣大群眾所追慕;同時,這個集團的領袖劉備的“仁”、軍師諸葛亮的“智”、大將關羽張飛等人的“義”,也都符合羅貫中的道德觀。這兩方麵的原因,使得羅貫中把劉備集團理想化而予以熱情歌頌。
其次,羅貫中之所以“貶曹”,是因為曹操作為“奸雄”的典型、不僅不忠於劉氏王朝,而且常常屠戮百姓,摧殘人才,作品對其惡德劣行的描寫大多於史有據;並非有意“歪曲”;而對曹操統一北方的巨大功績,對他在討董卓、擒呂布、掃袁術、滅袁紹、擊烏桓等重大戰役中所表現的非凡膽略和智謀,羅貫中都作了肯定性的描寫,並沒有隨意貶低。相反,曹操表現出的任人唯才、禮賢下士、詩人情懷和遠大誌向都在書中得到了展示,比較全麵的呈現了曹操複雜的人物性情和思想政治品質,同時也謳歌了曹魏集團的一大批文臣武將的忠義、智慧、男兒氣等,所讚美的人和事並不比劉備那邊的少。
再次,《三國演義》並沒有否定曹魏政權的合法性,他與蜀漢政權、孫吳政權一樣,在三國那樣時代,都隻是地方性的割據政權,都是曆史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過渡,終將歸於一統,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也!
最後,作者寫作的需要。因為作者要更好的表現小說裏的矛盾衝突,勢必要選出兩個兩個對立麵,使讀者感到善惡分明,立場明確,有更深刻的印象。羅貫中塑造的人物和事件深入人心,通過一些具體的事例來烘托人物的鮮明個性,從而達宣揚忠善、鞭笞醜惡的目的!作者在書中必定要有立場,有褒有貶,而且大多數寫作的模式是擁護弱小,貶低強大,這在《三國演義》書中也有很深的體現,從書中最強大的軍閥董卓,袁紹,再到曹操,作者都是一一的貶低的,就像在別的小說中主人公克服一個個的困難一樣,有對立麵,才能顯示主人公的種種才華。而中國的讀者大多喜歡這樣的模式,弱小慢慢的變強大,讀者的心就愈發的興奮。隻是寫作的一貫模式。
中國傳統文化中普遍存在的最重要的感情――“忠義”,在三國年代,那就是一個軍閥混戰的年代,誰是正統,誰是叛賊怎麽來一個定數,除了漢朝破敗的政權以外,袁紹,曹操,孫權,甚至劉備,都是軍閥而已。雖說劉備與劉漢政權有那麽一點點的所謂,八杆子打不著的血緣關係,但就真的可以奉為正統嗎?隻是在於劉備集團變現出來的“忠義”就占住了羅貫中和讀者的心,他的“仁政”不僅獲得的他手下的將帥和他統治下人民的心,而且也捕獲了廣大讀者的心,我們為什麽不去喜歡他呢?在亂世之中,有這麽一個溫暖的人,他欣賞你的勇氣,欣賞的你才華,對你深信不疑。為了得到你這個人才而不惜三顧茅廬,而不惜三番五次的勸降,為了自己兄弟的死而憤然操戈,我們為什麽不喜歡呢?既然我們都喜歡,那麽羅貫中又為什麽不喜歡呢?
亂世之中,是羅貫中抓住了“忠義”這個詞,抓住了讀者的心,才有了“尊劉貶曹”意向,甚至我們可以這麽說,羅貫中隻是在寫小說,羅貫中並沒有表立場。“尊劉貶曹”的,隻是我們,是我們讀者自己。
有人為曹操鳴不平,認為把曹操是一個有本事的人,他雄才大略,唯才是舉,海納百川,平定中原,對曆史的進展起到不可抹滅的貢獻,這些都不錯,羅貫中從來沒有否定,得到肯定和讚揚。但曹操也是一個性情複雜的人,殘暴、任意殺戮、諂害忠良、謀害賢臣,這些都不是空穴來風,所以作者要鞭笞,要貶壓。功過分明,讚美其功,責備其過,這本來就是正確的看待曹操的方式。但現在有些人要為曹操翻案,不知翻的是什麽案?
綜上所說,原來《三國演義》所謂的“尊劉貶曹”隻是尊仁義道德等美好的人性美德,貶的是奸逆殘暴等醜惡。並不是通常理解的政治傾向性上的“尊劉貶曹”,由此可見,“尊劉貶曹”是不存在的歪理邪說,是一個偽命題。
軍事意義
《三國演義》提供了不少戰爭經驗和各種軍事科學知識,對戰爭的描寫,是很出的。寫官渡之戰,先介紹兩軍力量的對比。袁紹兵多糧足,擁軍七十萬。而曹操兵少糧缺,隻有七萬人。但是戰爭勝敗不但決定於客觀軍事力量的強弱,而且還決定於主觀指揮是否正確於是。繼而再攻,各個擊破。相反,袁紹自恃強大,沒有利用兵多糧足的優勢、結果大敗而歸。實在是指揮不當。這是一次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其他如赤壁鏖兵、 陵之戰等,都寫有聲有色,雄偉壯闊,引人入勝。同時,也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戰略戰術經驗和教訓。後來,農民起義的將領們把 《三國演義》當作軍事教科書來學習、運用。
《三國演義》中,有關政治、外交、思想、道德等方麵的內容,也是極為豐富的。讀者從中也將獲益不淺。
文學影響
《三國演義》開創了曆史小說的先河。自羅貫中把三國曆史寫成小說以來,文人紛紛效法。各取中國曆史一段,寫成各種曆史小說。於是,在中國文學史上,曆史小說便蔚然成為一大潮流。明代比較有名的曆史小說,就有《東周列國誌》、《楊家將演義》、《說唐》、《精忠傳》等等。直到現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都已寫成了各種曆史小說。近幾年出版的《五千年演義》等,無不是羅貫中曆史演義的繼承和發展。
《三國演義》為如何寫作曆史小說,提供了“七分事實,三分虛構”基本經驗。《三國演義》中的曆史事作和人物,大都是真實的。黃巾起義、董卓之亂、官渡、赤壁之戰等等,在曆史上,真有其事。漢末天下大亂,群雄並起,董卓、曹操、袁紹、劉表、劉備、孫權以及關羽、張飛、諸葛亮等等,在曆史上,也確有其人。這就是“七分事實”。曆史小說的創作,在涉及曆史之時,原則上要符合曆史的真實,不可杜撰或捏造。否則,就不是曆史小說了。但另一方麵,《三國演義》又不等於三國曆史,它畢竟是一部小說。所以,其中不少內容和情節是作虛構的,誇張的。不但曆史上不存在“吳國太佛寺看新郎”、“獻密計黃蓋受刑”和“七星壇諸葛亮祭風”等事件。而且,就是對曆史人物如劉備、曹操、諸葛亮、關羽和張飛等,也不是從《三國誌》裏照搬到《三國演義》中來。而是作者依據尊劉貶曹的思想給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加以醜化。《三國演義》中的這些人物,已是藝術的典型。這就是“三分虛構。”
《三國演義》塑造了一大群鮮明生動,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這是一部藝術性很高的作品。但它也有種種不足。如否定農民起義的錯誤立場,封建迷信等等。然而它畢竟是一部偉大的文學名,羅貫中也因此獲得了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曆史學說
長期以來,中國學界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一書作者羅貫中籍貫問題存有多種說法,如山西太原說,山東東原說,浙江錢塘說,浙江慈溪說等。人民網太原6月18日電 記者羅盤報道:日前,由山西省祁縣政協組織編寫,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祁縣政協文史資料《解讀羅貫中》正式發行。該書用許多翔實的史料和圖片,介紹了祁縣發現羅貫中家譜並證明羅貫中是祁縣西支鄉河灣村人的全過程。羅貫中作為我國章回小說的開山鼻祖,是中國文學史上難得的奇才,他為世人留下《三國演義》、《水滸傳》等許多不朽之作。但他的祖籍一直是一個難解之謎。祁縣考古愛好者楊立仁等,曆時十年,發現了羅貫中的家譜、神軸、硯台、羅氏祠堂等一批珍貴文物,為解開羅貫中祖籍之謎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證據。通過考古專家羅哲文、鄭孝燮等一批專家鑒定證明,羅貫中是祁縣河灣村人。
刻畫人物
足智多謀的諸葛亮:
⠠⠠⠠⠠⠨븨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後來的東晉政權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諸葛亮為匡扶蜀漢政權,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後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在後世受到極大的尊崇,成為後世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成都有武侯祠,杜甫作千古名篇《蜀相》讚揚諸葛亮。
⠂ ⠂ ⠂ 重情重義的劉備:
劉備(161-223)即蜀漢昭烈帝,字玄德,漢族,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誌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223年在位。諡號昭烈帝,廟號烈祖,史家又稱他為先主。
義薄雲天的關羽:
關羽(?-220)本字長生,後改字雲長,河東解(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劉備起兵時,關羽跟隨劉備,忠心不二,深受劉備信任。劉備、諸葛亮等入蜀,關羽鎮守荊州,劉備奪取漢中後,關羽乘勢北伐曹魏,曾水淹七軍、擒於禁、斬龐德、威震華夏,嚇得曹操差點遷都躲避,但是東吳偷襲荊州,關羽兵敗被害。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曆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 ⠂ ⠂ 驍勇善戰的張飛:
張飛(?-221),字益德(《三國演義》、《華陽國誌》中字翼德),漢族,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三國時期蜀漢重要將領。官至車騎將軍,封西鄉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張飛以其勇猛、魯莽、嫉惡如仇而著稱,雖然此形象主要來源於小說和戲劇等民間藝術,但已深入人心。
一身是膽的趙雲:
⠂ ⠂ ⠂ 趙雲(?-229),三國常山真定(今河北正定南)人,字子龍。初從公孫瓚,後歸劉備。曹操取荊州,劉備敗於當陽長阪,他力戰救護甘夫人和備子劉禪。劉備得益州,任為翊軍將軍,從攻漢中。建興六年(公元228年),從諸葛亮攻關中,分兵拒曹真主力,以眾寡不敵,退回漢中。次年卒。他曾以數十騎拒曹操大軍,被劉備譽為“一身都是膽”。――《大辭海》中國古代史卷
老謀深算的曹操: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他為魏武帝。曹操一生征戰,為全國盡快統一,在北方廣泛屯田,興修水利,對當時的農業生產恢複有一定作用;其次,他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抑製豪強,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此外,他還精於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孟德新書》等書。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
⠂ ⠂ ⠠有計有謀的司馬懿:
司馬懿(179-251),字仲達,漢族,河內郡溫縣孝敬裏(今屬河南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西晉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職過曹魏的大都督,太尉,太傅。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平生最顯著的功績是多次親率大軍成功對抗諸葛亮的北伐。死後諡號舞陽宣文侯,次子司馬昭被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 稱帝後,追尊司馬懿為宣皇帝。
⠂ ⠂ ⠂ 少來老成的孫權:
⠂ ⠂ ⠂ 東吳太祖大皇帝孫權(182-252),字仲謀,祖籍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生於下邳(治今江蘇睢寧西北)。三國時期吳國的開國皇帝,公元229-252年在位。傳說孫權是中國兵法家孫武的二十二代後裔,幼年跟隨兄長孫策平定江東,孫策英年早逝,孫權繼位為江東之主,他仁賢用能、挽救了江東危局,保住了父兄基業。建安十三(208年),孫權與劉備聯盟,大敗曹操於赤壁,天下三分局麵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偷襲劉備的荊州成功,使吳國的領土麵積大大增加。章武二年(222年),孫權稱吳王,建興七年(229年)稱帝,正式建立吳國。
⠂ ⠂ ⠂ 性情孤傲的周公瑾:
周瑜(175-210),東漢末年名將。字公瑾,漢族,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有姿貌、精通音律,江東向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少與孫策交好,建安三年(198年)加入孫策旗下,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奔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東吳軍與劉備軍聯合,在赤壁擊敗曹操。在建安十五年(210年),在伐蜀路上逝世,年僅36歲。
主要著作
羅貫中的創作才能是多方麵的。他寫過樂府隱語和戲曲,但以小說成就為主。關於他的小說,《西湖遊覽誌餘》稱他“編撰小說數十種”,又相傳他寫過《十七史演義》。今存署名羅貫中的作品,除《三國誌通俗演義》外,還有《隋唐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遂平妖傳》。這些作品中《三國誌通俗演義》的成就最高。全書以宏大的結構描繪了三國時期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起自黃巾起義,終於西晉統一。作品譴責了統治者的殘暴和醜惡,反映了動亂時代人民的痛苦和對清明政治、對仁君的向往,體現了鮮明的“擁劉反曹”傾向。《三國誌通俗演義》“文不甚深、言不甚俗”,語言簡潔明快而又生動。它把曆史和文學自然結合,有現實的描繪,又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傳奇色彩。羅貫中《三國誌通俗演義》現存最早刊本為嘉靖本,最為流行的本子是清朝毛綸、毛宗崗父子的修改本。除小說創作外,賈仲名《錄鬼簿續編》說他“樂府隱語,極為清新”。他現存戲曲作品有《趙太祖龍虎風雲會》雜劇。雜劇的基本思想和《三國誌通俗演義》類似,描寫君臣之間的親密關係,並希望通過“正三綱、謹五常”來結束奸雄爭霸造成的悲慘局麵。
《三國誌通俗演義》。 《水滸傳》, 有異議。 《趙太祖龍虎風雲會》, 據《錄鬼簿續編》。 《隋唐兩朝誌傳》《三遂平妖傳》, 有異議。 《殘唐五代史演義傳》, 有異議。 《小秦王詞話》, 有異議 《說唐傳》, 有異議 《粉妝樓》, 有異議
曆史評價
羅貫中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有特殊貢獻的作家。他所寫的小說很多,都是以亂世為題材,中國曆史上隻有七個分裂的時代,羅貫中就寫了其中三個,除《三國演義》外,相傳還有《隋唐誌傳》、《殘唐五代史演義傳》和《三逐平妖傳》等著作,也曾參與了《水滸傳》的編纂、創作。他亦能詞曲,所作的雜劇,今所知者,有《宋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三種,後二種已佚去。羅貫中經曆了元末的社會大動亂,目睹現實的紛爭,對人民苦難深重的生活處境比較了解,對他們的理想追求也有所認識。他從事小說創作的動機,一方麵“無過於泄憤一時,取快四載”,另一方麵,也是為了改變當時話本藝術中存在的弊端,為民眾,為說話藝人提供一個好的、方便的說話底本。他從社會的、文學的需要出發,對幾種在民間影響較大的話本小說材,進行了搜集、整理、充實等紮實的新創工作。羅貫中的作品,尤其是《三國演義》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代小說從“話本”階段向長篇章回體過渡的完成,揭開了我國小說發展曆史嶄新的一頁。
紀念場館
羅貫中紀念館
山東東平羅貫中紀念館
羅貫中紀念館坐落於東平縣城新區羅莊村,占地麵積34400平方米,建築麵積6700平方米,由曲阜古建築學院設計,仿明代建築風格而建,青磚灰瓦,雕梁畫棟。主體建築有貫中堂、水滸苑、三國苑、貫中居、羅園、碑廊等,紀念館外建有南北兩座羅貫中故裏牌坊,北牌坊雕繪三國故事,南牌坊雕繪水滸故事。兩座牌坊分別由著名學者馮其庸、歐陽中石題寫坊名。兩架牌坊均高16.6米,寬30米,是目前國內跨度最大的牌坊。
紀念館主體建築貫中堂為明代宮殿式風格,氣勢宏大,彰顯羅貫中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羅貫中鑄銅坐像,高2.7米,重1噸,神態莊重深沉,氣宇軒昂,栩栩如生。兩側對聯“至聖尼山孔夫子,大賢東原羅貫中”,對羅貫中這位中國文化史的巨人給予了崇高的評價。
清徐羅貫中紀念館
基本概況
羅貫中紀念館是由清徐羅氏第二十一代傳人羅二棟先生融資,於2000年建成的。紀念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中隱山麓,清泉湖畔,與清徐三國城在一條中軸線上。占地四千五百平方米,青磚碧瓦,雕梁畫棟,為仿明清時代的園林式建築風格。主要建築有山門、羅貫中石雕站像、主殿、廂房、曲廊、方亭、碧池、花園、玉帶橋、九龍壁、麒麟吐玉書影壁等組成。院內種有鬆柏、竹林、綠籬、花壇、草坪等樹木花卉,整體風格集古建築風韻與現代園林藝術為一體,富麗而不失典雅,華麗而不失清幽,文華情趣,精雅別致,竹韻鬆風,花紅草綠,匾額楹聯無不清雅怡人,是一處求知探學、休生養性的幽雅之地。
山門建築
羅貫中紀念館山門為仿古歇山式建築。門前有一對青雕石獅。門上懸掛有當代文化名人馮其庸先生手書“羅貫中紀念館”匾額,山門前廣場對麵是一座金碧輝煌的五彩影壁,上嵌麒麟吐玉書琉璃浮雕。步入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花崗石雕羅貫中豎像。身高四米,其神態莊重深沉,兩目炯炯凝視遠方,氣宇軒昂,栩栩如生。雕像台基高五米,三層漢白玉雕欄。大院中軸線有一塘碧水,清澈見底,魚嬉其中,橫跨碧池有一彩虹玉帶橋,漢白玉欄杆上雕有八對石獅,形神各異,憨態可掬。庭院東西各有三間廂房,西廂房為中國羅貫中與《三國演義》研究資料中心,內存各種羅貫中著作的版本以及各種有關書籍、論文資料,東廂房為羅貫中研究會辦公及接待賓客所用,也是文人墨客品茗奕棋、撰文尋雅之所在。
院內正廳
院內正廳為羅貫中紀念館殿堂,其殿五楹,進深三間,明柱鬥拱,彩繪飛梁,殿門上正中懸掛有《文昭六合》金字橫額,殿內正中是著名畫家馬泉所作羅貫中畫像,牆壁上麵是嶽飛書寫的諸葛亮《出師表》影印件,殿堂內展品、文物琳琅滿目,主要是有關羅貫中籍貫、生平的考證資料,全國各地專家學者的研究論文,清徐羅氏家族繁衍發展史料,以及《羅氏家譜》、碑石、匾額等實物。
其它建築
走出紀念館後山門,在正殿後壁上有高三米八、長十四米的彩色琉璃九龍壁浮雕,奔騰在雲霧波濤中的九條蛟龍,造型古樸,體態雄健,形象生動,五彩斑讕,栩栩如生,蔚為壯觀。
社會影響
清徐羅貫中紀念館為全世界獨有,它以優美的環境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成為人們緬懷古人、旅遊觀光的清雅勝境。
羅氏河灣村
河灣村在祁縣是個不大不小的村莊。全村有1400多人,全部為羅姓。66歲的羅作樁出自羅貫中後世二門,為羅貫中後裔19代孫;55歲的羅巨泉出自羅貫中後世四門,為19代孫;年齡最大的羅鍾庭82歲,也為四門後人,19代孫;而接待我們的村支書羅雪梅,則是出自第五門,20代孫。羅雪梅說,這村裏人全姓羅,她笑著說,當然從外村嫁到河灣村的女人不姓羅了,但按村裏的習俗,也就進到羅姓家族的行列裏來了。 相傳,村裏原有少部分張姓人家,是元代末年張士誠的兩個兒子。兩人落戶到河灣,認羅貫中為姨夫。在清代時,張姓人家全部遷到祁縣境內的大賈村,另立神�。她特別強調說:“清徐人說的那些羅姓人,全是從我們河灣村遷過去的,根子全在河灣村。”羅鍾庭老人說:“我們在座的4個人全是羅貫中的後代,村裏有元朝時建的羅家祠堂,一會帶你們過去看看。”羅巨泉老人插話說:“還有羅貫中的墳墓就在村邊。”羅作樁說:“我們的先祖羅貫中有5個兒子,後代人就分成了5個門。我們的祖上貫中老人的父親名為羅五訓,我們全是他的後人。”
羅祠堂和硯台
羅家祠堂
這是一個晉中境內非常傳統的村莊。街麵開闊疏朗,村裏人大概是秋收已過,有了空閑時間的緣故,三三兩兩地時聚時散拉些家常,一些年紀大點的在陽麵的牆根下坐著閑聊,也算山西農村的一景吧!他們中有的格外注視著我們的采訪行動。看來他們很注意外來人的動向,更注意著關於羅貫中的話題。很顯然,羅貫中是這河灣村人的驕傲!
羅家祠堂門麵不大,不認真觀察,很像村裏住家戶的樣子。普普通通的大門,隻是門口及周圍要更幹淨一些。門口兩側立柱上有著顏色還比較紅的對聯,好像是貼了不很久的樣子。看得出來,村裏人對祖上留下來的這個祠堂是很在意的。走進祠堂院內,院子不很寬大,但很雅靜。祠堂前有一棵樹立於一側,院子裏頓時有了些許生機。進了祠堂,正麵半腰下方擺滿了牌位。這些牌位,最早從元代開始。再看兩側牆壁,是滿壁的壁畫,畫的是祈雨圖。村裏幾位長者說,這祠堂是祖上留給河灣村人的共同財產,我們這些後人一直在盡責地保護著它。從元代有了這座祠堂,一代一代的羅氏後人都在供奉著祖先。我們希望祖上庇蔭後人,也在祈祝後人不要愧對祖先。他們說,這裏曾經來過一些國內的大專家,證實了這是元朝建起來的祠堂。他們的家譜,也是從元朝開始的。房梁頂部那上麵有字,有羅貫中全家當年對修建祠堂捐贈的記錄,上麵有“己身貫中”的字樣,這說明當時羅貫中正在村中。
羅貫中用過的硯台
這是一方由木盒裝在裏麵的硯台,表麵裹了一層厚厚的幹墨漬,很難看出是哪一品類的硯台了。主人把硯台從盒子裏取出,放到床上,然後翻到背麵,我們看到了上麵刻著幾個字:“湖海置”,這行字的左側有筆畫很細的“時年十六”。羅貫中生前號為“湖海散人”,這裏的“湖海”正好印證了“湖海散人”一說。羅悅琴說:“這方硯台保存多年,是祖上傳下來的。一般人都不想給看的。有外地人聽說這方硯台,想用一萬元買走,我們沒有答應,這是傳家寶啊!”
故居書房院
這是一處規模不大的建築物。村裏人說,羅貫中故居大部分已經拆毀,隻剩了當年的一處書房院,是明代的房屋。到了門口,才知道現在的主人不在,在外麵打工,晚上才能回來,門上了鎖。這裏的門庭顯然要古樸多了,一看便知是書香門第之宅。門簷突出,門楣上雕刻精湛,隻有在書香門第才有這種裝飾。我們急迫想看到這一處當年羅貫中住過的書房院,便隻好從旁邊的院子裏沿著上房的梯子爬到了房頂,然後再從這家房頂翻到了羅家書院房頂上。從房頂上向下看,這確是一處古老的住宅。窗戶的窗欞全部用木頭雕刻而成,細致而有韻味。這些窗欞因年頭太久而成為了古銅色,而且是生鏽了的古銅色。一種曆史滄桑感油然而生。整個院子呈四合院形製,中間院落空間不大,房上的瓦礫已經有許多殘破處,整個院落是一種陳舊感。由於住人很少,更露出一種寂寞與蕭條。而由於年久失修,更是一片頹敗景象。村支書說,就是這所房屋也差點給拆掉,是縣裏出麵製止,才讓它保留下來。這就成了村裏唯一的羅貫中當年居住過的房舍,非常珍貴啊!
淒涼貫中墓
羅貫中墳地 在村邊一塊空著的耕地的中央,有一處蒿草叢生的突起部分,村裏人說,這就是羅貫中的墳墓。我們在墳地前仔細地辨認著,如果不是有人指點,很難看出那是一塊墓地。墳墓上的蒿草長了有一尺多高,秋風過後,是一片枯草覆蓋的曆史的蒼涼和蕭瑟。我們不禁感慨萬千,一位世界級的名人長眠這裏,在世時不是高官,更非富商巨賈,他隻是中國眾多文人中的一員。在他活著的時候,默默無聞把全部的心血用來著書立說,《三國演義》這樣一冊曆史宏著就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寫就。他不會想到自己的心血凝成能夠成為中國曠世的巨作,他更不會想到,這部巨著會成為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豐厚曆史文化遺產中的一個部分。就是這份遺產,讓他死後成名,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巨匠。誰曾知曉,他生前的窮困、生前的窘迫、生前的困苦會是什麽樣的狀態啊!這座墳塋,乃羅貫中生前的真實寫照。在遺憾的同時,我們向村裏人說,應當把羅貫中的墳墓好好修繕一下,開路,豎碑。讓後人知道這就是中國古代文學巨匠羅貫中的墓地。2001年1月已在福建省建陽市考亭村重建。
家譜和神�
羅氏族譜 在河灣村考察,還有一樣非常重要的東西要看,那就是羅氏族譜,即羅氏家譜和神�。我們是在縣文物旅遊局才看到羅氏家譜和神�的。這是一件珍貴文物,保管得很嚴格。看它,得有縣文物局領導批準,然後有兩名保管人員同時在場,每人拿出自己的一把鑰匙才能打開。我們以前也曾看到過類似的家譜,但從沒有包裝、保管這麽嚴密的。打開家譜,看到十二世祖羅五訓,其妻劉氏,生一子名羅本;在家譜裏,我們還看到了訓門裏的十三世祖為羅本,妻盧氏,所生五子,長子學財,次子學源,三子學茂,四子學盛,五子學來,分成五門。這份家譜是明代修訂的,上麵從三世祖開始,而世祖已失名。從明代的河灣村就有了關於羅姓家族人丁的記錄,準確無誤!打開那份神�,有著和家譜相吻合的記錄。神�是明初遺物,雖然神�有殘破,但它是一種真實再現。山西省文物局國家授權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研究員張頷在看了有關河灣羅氏族譜的照片和相關資料後評價說:這些證據比清徐的家譜更有說服力,更能站得住腳。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如果您对本站有任何建议,欢迎您提出来!本站部分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果侵犯了您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